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13章 211.感情的第一次波折

于日月星辰的,如“羲和生十日”、“羿射九日”、“日中有乌”、“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天狗吃日月”等,这些神话的源头当在原始时代,先民用以解释日月产生、运行、状态和日月食等现象。日月食使人恐惧,宗教祈祷就更加必要。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保存着祭拜日月的风习,如昆明西山区的部分白彝,每逢农历冬月二十九日举行太阳会,祭日神;农历三月十三日则举行太阴会,祭祀月神。阿昌族普遍供奉太阳神、月亮神。珞巴族把太阳作为女神来崇拜。羌族以白石代表太阳神,放在屋顶礼记·郊特牲》说:“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祭义》说:“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从此天地日月之祭互相配合,成为中国的正宗信仰。星辰崇拜发展出后来的斗姆、魁星、玄武等崇拜,成为道教和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

风雨雷电崇拜。风雨雷电是自然天象,其特点是变化无常,先民不能理解,遂以为背后有神灵在操纵。在农业兴起以后,风调雨顺成为丰收的关键因素,而洪涝、干旱和风灾则是农业生产最大的威胁,所以祭拜雨神风神成为重要的宗教活动。《礼记·祭法》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此五代之所不变也。”《左传·昭公元年》说:“山川之神,则水、旱、厉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这两处文献都是谈古老的信仰,故说“五代”(指尧、舜、禹、汤、周文武)不变。这里把日月星辰山川崇拜和风雨崇拜联系起来,是稍后发展出来的观念,但因水、旱之灾而做宗教祭祀,用以乞求风雨适时适度而保证丰收则是原始宗教的内容。《山海经》里把北方的风神称为鹓,属鸟类,把雷神描绘成动物神,“龙身而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