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跟高昌的时候比较相似,我军的风系法师和弓手、猎人被调到前线成为攻击的主力。其他没有组进绝对主力队的玩家则汹涌向前,或驾冲车,或举云梯,冲击着兴庆的城门。跟高昌不同的是,这次我军占据着人数的优势,不再只攻打兴庆的一座城门,而是每座城门250万人,同时攻打。
由于36路同时进攻,虽然其他35处一触即退,并不与西夏兵死拼,但已经达到了冬之野战前所要的效果,西夏各城受到攻击之后,失去了使用传送阵的能力。
兴庆城的西夏皇帝在都城受到攻击的第一时间就向各城发出了勤王的命令。可惜命令是收到了,西夏兵一时半刻却不能赶过来。
命令收到之后,尽管有着高昌的先例,但高昌被攻破最终是通过攻破都城而实现的,这也同样是一个先例。所以西夏兵现在都采取了冬之野预想的第二套方案,分兵驰援兴庆。
冬之野收到后方的报告之后,命令五座大城继续采用围攻之势,西夏兵出击若不超过三十万人,从哪个门出哪个门驻守的那个连就打追歼战。西夏兵出击若超过六十万,则两个门的两个连一起打歼灭战。每增加三十万敌军,我军就增加一个门一个连的部队打歼灭战。歼灭战的原则还是一打即走,走了又来。追着敌军的屁股打,让他不得安宁。由于敌军至少要通过三个城的距离,所以大城增援兴庆的的时间,没有一个多小时是搞不定的。这段时间通过我军的围堵,就算兴庆能够坚持到援军到达,就算援军终于能够赶到,我军也一定将这些援军消灭得七七八八了。
而三十座小城,如果敌军出击不超过二十万,就分一个排三万人对付;如果超过二十万,就再分出一个排三万玩家打追歼战,剩下四万人留独立班一万继续不时攻击一下城池,不让他有机会使用传送阵,另外一个排三万玩家作为机动,准备对付城中剩余的守军。小城跟大城不一样,大城我军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