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此下去,只怕敌国认为我国没有英雄,不如下令取消武学。”
明时成化年间、万历间,也有朝臣提出改革武举,当时的皇帝也都有意改革,还下发讨论,可惜并未得到群臣和内阁议定通过。
武举其实就没有真正成功过!
而且武举很大的毛病在于,起先举办的时候,各处还是有不少民间武者参加,然而,武者在进行武举之前要先参加一次笔试,若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甚至连武试都不能参加。
这些所谓“武策”的笔试看似是在考量兵法韬略,实际上却是在为难前来赶考的武者。
试策占比远比单纯的武艺更大,导致很多兴致勃勃前来应试的武者基本都是一脸懵逼,就连第一次笔试通过的人都寥寥无几。
而子受则是做出了两道防护措施,一道就是将文举的试题拿来当做笔试筛选一番,这甚至比后世的武策更过分。
武举里头出现了文举试题,考验政事,这谁能过啊?
即使按名次取,多半也恶了他们为朝廷效力的心思,让这些武人按照文举的规定来,显然是强人所难,哪能看见朝廷的诚意?
第二道防范措施则是完全剔除了兵法战阵的考核,这些东西子受他自己都不懂,难操作,干脆全都换成了武艺比试,比武艺的操作空间,就大了许多。
九月十八,清晨。
这时候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气温有些泛凉,一大批五大三粗的汉子聚齐在朝歌城外的校场,焦急等待着武举笔试。
武人很难有报国的路子,以往在招贤馆中也不受看中,报国无门,这武举一出,便有不少人感叹,纣王当做了件好事。
其中有人摆动着手脚热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魏贲负手站于最前头,他甲胄齐全,孔武有力,一看就是个猛人。
他看着其余焦虑不已的众人,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