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溪流跋涉千里,日积月累,最终变成大江大河。山岭之间流淌的涓滴细水,或是底下涌出的一汪清泉,在穿过陆地、奔流入海的过程中,变成了一旦泛滥决堤就要淹没万顷农田,如奔雷般咆哮着冲过峡谷、跌落瀑布,东流到海不舍昼夜的滚滚浪涛。这样的图景,究竟是哪位诗人最先描绘出来的,已经无从知晓了。同样地,千百条溪流汇聚成势不可当的一股大江,这也不是哪个诗人独具创意的灵感。作诗之难在于炼字——还有把诗写在纸上时用到的书法技艺。毕竟,诗词的主题就这么多,韵律也就这么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往往真的毫不起眼。那些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大变迁,其源起通常也是这样,只有等到事后回过头来,人们才辨认得出,这些沧桑巨变的源头究竟在哪里。还有一件事情,所有人——农夫、史官、诗人,甚至皇帝——都知道:回头看时,我们会看得比当初更真切。草原上有个习俗,在各个部落向他们共同的盟主,也就是势力最强大的可汗,纳贡输诚的典礼上,所有可汗要亲自为盟主跳舞,以示臣服。这个习俗,谁也不知道最早什么时候出现。跳舞是女人的活动,仆从、奴隶、妓女,花钱雇来的舞者才跳舞。除此之外,就是屈服于强者的男人当众跳舞,以示自己身份的卑微。萧虏帝国第十四代皇帝德观,此人性情傲慢,而且十分危险,尤其是在他喝酒的时候。每到这时,他就喜欢杀人,自己不动手时就让别人代劳。德观目不识丁,不过读书写字的工作自有手下文官来完成,而且在他看来,在草原上,皇帝就不该识字。作为萧虏帝国的皇帝,草原民的共主,他应当足够强悍,只有这样才能控制住马背上的勇士和他们的军事长官,才能震慑周边部落和民族,使之不敢犯边,才能迫使他们纳贡,才能让南边的奇台人,即便人口众多,也仍旧对萧虏心怀恐惧,并且每年都向北方捐输大量银帛。奇台人把这些捐输称作“岁赠”,德观对此毫不在意。奇台人太把言语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