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章 1937年,成都

最好的选择。

当然出路也并非只有当公务员这一条,也可以从商或者当兵,如果再不行也可以拜码头混袍哥再袍哥会的安排下做事,如果连袍哥会都不收的人那就真算的上烂泥扶不上墙了。

值得一提的所谓袍哥会始于清朝乾隆时期,自光绪三十年保路运动(保路运动相关资料各位可以百度)逐渐壮大,经过辛亥革命后在四川地区几乎发展到了十个成年男子就有八个袍哥之说。

据王右瑜在《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前后见闻》上记载,尹昌衡高居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后,公开提倡袍哥会。

他在都督府大门上,挂出一个'大汉公'的招牌来,自封为大汉公的'舵把子',在他登台的接连几天内,天天都要到成都各街的'公口、码头'拜客,各公口码头也都为他挂红敬酒,他每出一次,必披一身红绸或红布回来。堆在床上之后,便又去拜客,如是往返拜客披红,以致使都督府急待处理的公事,也找不到人划行。

直到周骏就任军政府军政部长后,在军政部门口也挂出一个'大陆公'的招牌来……,这时全城公口林立,并出现不少奇装异服,背刀挂彩,头上挽个'英雄髻',足穿泡花草鞋人物,都是照戏台上打扮的,各地袍哥组织,也纷纷响应成都。

就在这段时间,滇、黔、湘等三省军政府,曾联名通电诋斥成都军政府为'袍哥政府',表示不予承认。尹昌衡见到外面风声不好,便下令取缔袍哥会,于是成都市上二百多个公口招牌,一律都收拾起来了,但是表面上收了招牌,实际上暗地里仍然在继续发展

除了四川的袍哥会发展最大之外,全国各地同样也存在袍哥会,甚至到了民国中期俨然渗透到了政府部门和军队,其影响力比当时上海的青帮也不遑多让。

但是同为袍哥其实也有清、浑之分。

清水袍哥大多是有正当职业的,“奉公守法,讲义知